機械工程學院前身為機械系、機械與動力工程系,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08年改名為機械工程學院。作為江蘇科技大學的傳統老牌學院之一,歷經九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始終堅持“船舶、海工”特色,對接國家海洋強國、制造強國建設等戰略需求,積極發揮學科優勢,為船舶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輸送了大批杰出人才。
學院現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機械工程學科是學校最具有辦學特色的標志性學科之一,是江蘇省優勢學科(主干方向)、江蘇省重點學科、國防特色學科,學科主要支撐的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在“十四五”江蘇省重點學科中期檢查中獲評“優秀”等級,在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位列中國高校前30%。
現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工業設計”4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系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國家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全校首批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江蘇省級產教融合型品牌專業建設點,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第3批一流專業建設點,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專業。學院擁有“海工裝備與船舶數字化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2個、“江蘇省船舶機械裝備先進制造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平臺4個、省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1個、省級優秀研究生工作站5個。在校本科生1044人,碩士研究生556人。
學院現有船舶與海工裝備智能制造、深遠海機械裝備、機電設備與工程、船舶與海工裝備表面工程、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燃氣輪機及流體機械、和高端裝備電液系統與控制7個科技創新團隊。依托團隊,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功能表面設計與制備等4個學科方向,長期圍繞船舶機械裝備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共性技術難題開展深入研究。近五年來,主持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參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主持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2項、江蘇省首屆專利銀獎1項,參與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主持承擔科研項目4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0項(含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省優秀青年基金1項,總到款經費1億余元,授權發明專利600余件,PCT國際專利100余件,發表高水平ESI論文480余篇。學科參與了“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航空母艦、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等國家重大裝備的研發工作;在船用主輔機設計制造、艦船裝備機電控制和船舶機械裝備仿生設計等領域優勢突出,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領域特色鮮明,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現有教職工147人,其中專任教師131人,正高職稱23人,副高職稱46人,博士率81%。擁有國家級重要人才4人,江蘇省特聘教授1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省優青等省部級人才82人;江蘇省高?!扒嗨{工程”優秀教學團隊2個;全國優秀教師1人,江蘇省教學名師1人,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3人;江蘇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2人;江蘇省巾幗建功標兵1人;鎮江市勞動模范1人;鎮江市十佳教師1人;鎮江市“五一巾幗標兵”1人;鎮江市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2人。
學院擁有國家級海工裝備與船舶數字化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以及省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教學科研平臺5個,作為江蘇省支撐船舶機械裝備行業的學院,為船舶行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目前已成為我國國防和船舶機械裝備行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奮斗,成就了機械工程學院昨日的輝煌,也為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面對巨大的機遇與挑戰,機械工程學院憑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充滿活力的現實生機,正以昂揚向上、開拓創新的風貌,繼往開來,奮力前行,開創機械工程學院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ńy計時間截至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