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情人综合网,又粗又大又爽a片免费看天美集团

關于重構2017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性意見

作者:  發布時間:2021-05-02  動態瀏覽次數:955

  關于重構2017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性意見

(江科大校【2016140號)


為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推動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探索以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之路,學校在總結2013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實施成效的基礎上,決定開展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構工作,特提出以下原則性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文件精神,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根本標準,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為指導,全面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統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協同育人新機制,著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誠信實干、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基本原則

1.規范性

以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教育部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專業標準或規范以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為依據,結合經濟社會、行業企業的需求和專業特色,開展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構工作。

2.創新性

科學論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在遵循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專業屬性和特色發展需要,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合理規劃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鼓勵各專業在課程模塊框架內對課程進行大膽創新,設置交叉與個性化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多元需求,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創造條件。

3.協調性

在壓縮學時學分的前提下,合理設置必修與選修課程、通識與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課程、校內教學活動與企業教學環節之間的學分比例關系,有效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融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通,教師課堂授課和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相互融通,促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的協調發展。

4.適應性

服務行業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需要,密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強化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突出課程設置的適應性,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5.國際化

推進專業建設國際化進程,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在規范雙語課程管理,建立雙語教學準入制的同時,鼓勵各專業開設雙語課程,有條件的專業探索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

三、工作重點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目標達成矩陣

充分調研專業人才需求,科學制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梳理學生畢業要求,明確各類課程和教學環節與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達成的關聯性以及每門課程和教學環節對實現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達成度的貢獻,科學構建課程和教學環節與畢業要求達成關系矩陣。

2.減少課內必修學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適當壓縮課內必修學分,鼓勵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自主學習,推動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研究中,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提供空間。

3.完善通識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著眼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構建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工程技術和創新創業教育模塊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具有科學與人文精神,擁有健全人格和高度責任感的社會公民。

4.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學生創新潛力

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通識教育中開設創新創業類必修課和選修課模塊,鼓勵各專業增設創新創業類專業選修課,深入挖掘本專業有關創新創業教學內容,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完善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融合。

5.推動課程內容重組,凝練核心課程體系

按照整體優化的思路,著眼于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與先進性,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平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有機融合、層次分明、比例協調的課程體系。科學重組課程內容,凝練核心課程,構建有利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6.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創新協同育人機制

在現有學分框架內,保證實踐教學學分比例,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增設專業實習環節,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增加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強化實踐育人效果。有效實施校校、校企、校地以及校所合作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營造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協同育人環境。

7.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以壓縮課內學分為契機,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推動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鼓勵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強調教師的導學作用,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

8.靈活設置課程模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擴大學生學習選擇權,鼓勵各專業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和服務面向,模塊化、小型化設置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環節,設置不同就業面向以及研究型、復合型人才發展需要的選修課程模塊,探索人才分類培養的新思路,適應學生差異化發展 的需要。

四、培養方案構成

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標準學制與授予學位、畢業學分要求、主干學科、專業核心課程及主要實踐(實驗)教學環節、課程結構比例、學期學分分布、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對應關系矩陣、教學計劃及“卓越計劃”專業與企業聯合培養階段實施方案等。

1.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描述要精準,要符合學校發展定位和專業特色,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要體現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明確本專業畢業生就業領域以及具備的社會競爭優勢,同時還要能反映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取得的成就。

2.畢業要求

應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進行科學表述,要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架構核心能力,所列出的內容要具體、詳細、可操作、可測量,應能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

3. 標準學制、畢業學分要求及授予學位

學校現有各專業標準學制均為4年制。

各專業畢業總學分嚴格控制在170學分以內。

各專業所授學位以專業申報時在教育部備案的授予學位門類為準。

4.課程體系及課程結構比例

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和第二課堂五個模塊構成。

工科專業須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構建符合要求的課程體系,其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學分至少占總學分的15%,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學分至少占30%,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學分至少占20%,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學分至少占總學分的15%

其他非工科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不低于15%

為了給學生更多的選課權和選擇學習機會,選修課學分比例不低于總學分的20%

5.學期學分分布

每一學年設兩個學期,除第八學期外,每學期按20周安排,其中教學周數一般為18周,理論教學時間14~16周,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及第二課堂教學活動2~4周,考核2周。第八學期按18周安排,含“畢業教育”1~2周。各專業根據人才培養進度、課程前后序以及學期學分的相對平衡性統籌安排每學期教學進程。

6.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對應關系矩陣

課程體系中每門課程都應承載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具體要求。各專業要確定所設課程對能力及素質培養的作用,建立每門課程與畢業要求之間的對應關系。

五、課程學分核定及設置要求

(一)課程學分核定

(1)理論課程(含講授及課內實踐性環節,下同)和獨立設置分散排課的實驗、實踐課程,總教學學時規格最少不低于8學時,最多不超過96學時,且一般為8的倍數。獨立設置且集中安排的實驗、實踐課程總教學時間規格以周為單位,最少不低于1周,最多以學期總教學周數為限。

(2)一般理論課程課內每16教學學時計1學分。“大學體育”、“軍事理論”課內每36教學學時計1學分。

(3)獨立設置分散排課的實驗、實踐課程,每16學時計1學分。

(4)獨立設置且集中安排的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科研訓練、創業活動等教學環節,每1教學周計1學分。

(5)畢業設計(論文)原則上不少于10學分,學分與教學周數對應關系由各專業根據實際需要自行確定。

(6) “第二課堂”教學統一按6學分的最低要求列入培養方案教學計劃。

(二)課程設置要求

1.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數學、物理、計算機以及外語等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人文情懷及藝術修養。通識教育課程包括通識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個模塊。

1)通識教育必修課

 ①思想政治理論類、軍事教育、體育課、創新創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教育部和中宣部的相關要求執行。

 ②英語教學采取分級分類教學形式,學生必修8學分的“大學英語(1~4)”,教學內容根據分級分類情況分別設置,同時面對高年級學生開設足夠數量的英語拓展類課程,供學生選擇修讀,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③“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訓練學生在計算機應用中非程序設計部分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計算機文化素養的課程,設為必修課,1.5個學分。

 ④數學類、物理類和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各專業根據需要自行選擇課程類型和規格。

 ⑤“工程導論”作為培養學生工程素養的課程,鼓勵各專業開設,其中“卓越計劃”專業為2個學分,其它專業可為1個學分。

2)通識教育選修課

分為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人文藝術類、工程技術類、創新創業類以及英語拓展類6個模塊,要求學生至少選修14個學分。其中,前5個課程模塊每個模塊均要選修至少2個學分,英語拓展類課程要求學生選修4個學分。

通識教育課程及開課規格見附件1和附件2

2.學科基礎課程

學科基礎課是指為學生專業課學習奠定必要基礎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寬厚的理論基礎,具備將來在該學科相關專業發展的基本能力,學科基礎課要體現基礎性、公共性和學術性。要確立按學科大類培養專業人才的理念,鼓勵學院內以及學院間相同專業類的專業設置學科基礎平臺課程。

學科基礎課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個模塊,以必修課為主。

各專業可根據人才培養需求,自主確定是否開設學校所列的學科基礎課以及開課規格。學科基礎課開課規格見附件3

3.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應充分體現專業屬性和專業特色,應該能夠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掌握專業核心知識體系,形成專業核心能力和素養。專業課程主要由專業核心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兩個模塊組成。具備條件的專業,專業選修課可根據學生就業方向以及我校和本專業的辦學特色,靈活設置2~3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設置的專業選修課總學分至少應為學生應修學分的1.5~2倍,且每門課程原則上不超過2學分。

鼓勵各專業由學術造詣深厚的教授面向低學生開設一門專業導論課,內容包括:學科前沿、行業發展方向、職業發展規劃以及專業知識結構等。

4.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

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旨在加強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包括獨立設置實驗、各類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及其他實踐活動。建議各專業設置專業實習環節

畢業設計(論文)原則上安排在第8學期,時間為16周,部分專業因教學具體情況,可將畢業設計(論文)提前至第7學期開始。

進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專業采用“3+1”培養模式,其中“1”是指累計有一年時間(不少于32周)在企業(或工程訓練中心)學習。

5.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學科競賽、學科講座、專業技能認證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取得第二課堂6個學分。

第二課堂的學分評定管理按學校相關文件規定執行。

六、其它要求

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律按專業編制,文檔格式嚴格遵照學校制定的模板格式。(略)



聯系我們
黨政辦:0511-84493568 0511-84401142(傳真)教務辦:0511-84401141 0511-84402269(研招辦)學工辦:0511-84401140
版權所有@2021   江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地址: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長暉路666號    電話:0511-84493568    傳真:0511-84401142    學院郵箱:jxxy@just.edu.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剑河县| 茶陵县| 宁城县| 石阡县| 台南县| 陕西省| 鹤峰县| 马鞍山市| 宁远县| 偏关县| 旌德县| 视频| 昌黎县| 文昌市| 伊金霍洛旗| 崇义县| 舞阳县| 稻城县| 阳春市| 会昌县| 西乡县| 恩平市| 五大连池市| 拜泉县| 尼木县| 辉县市| 垣曲县| 江口县| 安远县| 丰原市| 古蔺县| 宁安市| 子长县| 界首市| 彰化市| 绍兴市| 咸丰县| 延长县| 宁河县| 资兴市|